十年深耕海洋监测 实现国产仪器突围
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海洋监测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发布日期:2025-08-25字体大小: | |

  

  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海洋监测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这家诞生于厦门的国家专精特新企业,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实验室仪器开发到海洋生态监测装备国产化的企业转型,在海洋监测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2025-8-22  厦门晚报文/记者 张海军 图/受访单位提供 


  转型 瞄准海洋监测空白领域

  2012年,斯坦道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从原来的食品安全仪器开发,延伸到对陌生的海洋生态监测领域的探索。当时,国内海洋监测仪器市场长期被进口产品垄断,仅一款美国产营养盐分析仪,单台售价就高达百万元,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作为公司第一个工程师和首席科学家的董事长汤新华,带领团队开启了转型之路。初期,团队面临着技术、资金等多重挑战,他们白天到厦门大学等科研机构取经,晚上在公司车间反复调试设备,甚至连续数月驻扎车间。

  凭借着这份坚持,2015年,团队成功将厦门大学陈曦教授的溶解氧传感器成果转化为产品,首次实现该类传感器国产化。此后,又在台式营养盐仪器基础上开发出原位监测设备,集成7种自主创新传感器,摆脱了对美国赛莱默传感器的依赖。如今,公司已形成覆盖“实验室、岸基站、浮标、船载走航”的全系列产品矩阵,服务于全国沿海省份相关部门,还进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泰国市场。

  突破 走航式仪器打破进口垄断

  在斯坦道的众多产品中,走航式海水营养盐自动分析仪是代表性成果之一。该仪器源自厦门大学马剑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经过斯坦道转化,实现了产品化、商品化落地,成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并实现商品化应用的同类设备。

  这款仪器体积小巧,拼装后不足一张书桌大小,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像乐高积木一样自由拆装,适配科考船、民用船等多种载体,重量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其性能也十分出色,能实现nM级浓度的准确测量,10分钟即可完成单样品所有参数检测,准确度(R^2>0.999)与德国AA3等进口设备持平,部分指标更优。

  在实际应用中,这款仪器表现亮眼。2020年某河流污染事件中,监测人员借助它在不同入海口连续走航,通过实时数据追踪,最终锁定上游违规排污的养鸭场,为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该仪器已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机构应用,还在“嘉庚号”科考船上正式投入使用。

  支撑 产学研与政策助力发展

  斯坦道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合作和政策支持。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理念,与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国家海洋重点实验室等多所机构长期保持良好合作。以与厦门大学马剑团队的合作为例,从实验室成果到产品落地,虽耗时5年,但这种“市场反推研发”的模式,使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至60%以上。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斯坦道获得了多方支持。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提供海洋专项资金作为科研经费,福建省给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国家工信部门也有相应政策扶持。仅2023年,企业就获得各类科研补贴超500万元,为研发阶段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截至2025年,斯坦道累计获得147项专利,其中涉海专利68项,为国产海洋仪器筑牢了知识产权护城河,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和荣誉称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