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伟
近日,从厦门火炬高新区传来好消息:园区企业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厦门推出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旗舰产品——天马“天工屏”。其在亮度、刷新率和护眼技术上均有重大突破,具有通透、高刷、护眼三大特性,展示出全球显示技术的前沿水平。天马“天工屏”的问世是厦门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最优产品。据悉,该生产线,总投资480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全球最先进的第6代柔性AMOLED工厂之一。该产线设计产能为月加工柔性显示基板48K,已实现多家主流客户折叠、HTD等旗舰产品批量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显示产业在自主创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在新型显示产业攀登高峰的鲜活例证。
集成多项领先技术
天马微电子OLED研发中心产品开发部负责人杨康介绍说,天马“天工屏”技术特点主要围绕无频闪、1nit(亮度单位:尼特)护眼、低蓝害、自适应环境光四大维度。比如,通过将有害蓝光占比降至4.7%,远低于行业水平,减少长时间用眼的视觉损伤。在显示效果的“通透感”塑造上,其全局高亮度达2500nits,峰值亮度达8000nits,即使身处正午阳光下,屏幕内容依然清晰可读。此外,“天工屏”量产能力支持165Hz(赫兹)高刷新率,研发能力更可拓展至240Hz,远超当前主流手机的120Hz水平,使得画面更加流畅,并通过技术创新,在保证流畅度的同时降低功耗。
“我们不仅是在制造屏幕,更是在打造一扇通往精彩数字世界的窗。”杨康介绍说,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通过自研光感显示技术、动态刷新率优化等创新,成功实现新一代显示屏“超级护眼、极致通透、畅快高刷”的极致体验。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华玮介绍,2024年,该公司柔性AMOLED手机主屏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随着“天工屏”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该企业将逐步构建起一个涵盖护眼、显示和交互功能的用户体验系统,从单一产品输出向技术解决方案赋能升级。“希望用‘中国屏’的温度,让全球用户看见中国智造的高度。”姜华玮说。
“‘天工屏’的技术突破将带动材料、设备、检测等上下游厂商协同创新,推动整个产业链迈向高端。同时,依托‘天工屏’的产业化加速厦门本土显示领域专业人才的集聚与培养。”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面板厂负责人李建兴说。
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正不断推动我国显示技术跃上新台阶。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欧阳钟灿表示,天马作为国内新型显示骨干企业,率先布局OLED,已构建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一流创新平台,新一代显示屏的问世既展现出中国企业的研发实力,以及持续向高端产品线迈进的决心。
培植产业优化生态
天马是我国显示产业的“拓荒者”,自1983年成立以来,依靠技术创新和产线升级两大引擎,逐渐成长为全球显示领域的核心力量,目前产业基地遍布国内外七地。2011年,天马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目前已在厦门布局了第5.5代、第6代LTPS(低温多晶硅),第6代柔性AMOLED、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Micro-LED生产线等5个项目。
厦门是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唯一试点城市。近年来,厦门正着力打造“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显示产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培育,厦门已成为全球触控屏模组最大研发基地、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唯一试点城市,在国内新型显示十大城市中位列第七。作为厦门新型显示产业主要集聚地,厦门火炬高新区聚焦“四链融合”,以创新链引领新型显示产业提质升级,每年安排超2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园区企业开展创新研发、科技攻关和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建成天马新型显示研究院、厦门半导体工研院等30余个产业创新赋能平台,攻克Micro-LED巨量转移等23项“卡脖子”技术。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厦门火炬高新区还联合天马组建工作专班,共同引进20余家关键配套企业,本地配套率提升至50%左右,助力厦门成为全国实现新型显示全产业链、全技术路线布局的城市。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集聚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超2100家,构建起覆盖多种主流技术、从玻璃基板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
李建兴表示,OLED技术的新突破将进一步推动厦门显示产业发展,一是将促使材料、设备以及检测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迈入全新的技术阶段;二是有望吸引高端显示研发人才、设备工艺人才向厦门加速集聚,助力产业规模扩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