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打造区域国际科创人才蓄水池
发布日期:2025-08-04字体大小: | |

  

“国际人才科创园(示范)建设试点单位”授牌仪式现场。

  

厦门创新创业园。

  

厦门留创园孵化的上市企业嘉戎技术。

  日前,以“新时代、新趋势、新作为”为主题的第26届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网络年会在北京召开,经申报、答辩、专家组现场考核,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成功上榜首批“国际人才科创园(示范)建设试点单位”名单。

  国际人才科创园评选工作由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委员会组织,首批共评出“国际人才科创园(示范)建设试点单位”8家。此外,由留创园工委会联合厦门火炬高新区等28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国际人才科创协作网络”正式成立。

  记者 张海军 通讯员 郭文晨 实习生 盛雨薇 周世杰

  年过花甲再创业 最难的时候园区“雪中送炭”

  在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简称“厦门留创园”)的孵化基地里,一项长效防雾材料技术正展现出惊人潜力——50℃热水持续冲刷下,涂覆该材料的玻璃始终透亮;从冰箱取出后,它也不像普通玻璃那样瞬间蒙雾。这项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者,正是已经65岁的“双百计划”人才、旺王科技创始人王加赋。

  王加赋的创业故事,也是厦门留创园“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生动注脚。拥有北大化学专业本硕博连读背景及中国科学院科研经历的他,曾在美国深造,回国后先涉足集成电路领域,后又在福耀研究院工作4年多,将变色玻璃良品率从30%提升至近100%,并推动其量产。2022年,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开启创业之旅,聚焦新高分子材料领域,誓要攻克玻璃防“雾”的难题。

  “创业初期资金最紧张时,厦门留创园‘雪中送炭’。”王加赋坦言,园区不仅提供免租场地,还协助他对接政策资源,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如今,其研发的长效防雾材料无需依赖冷空调除雾,从根源解决传统方式耗时、耗能问题,更减少了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已通过严苛的耐久性和防水测试。未来,团队计划推动材料在汽车领域优先应用,并着手攻克眼镜等弧形表面的应用难题。

  王加赋与厦门留创园的缘分始于2014年。当时刚从美国回国的他加入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园区便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优惠、资金扶持,还协助解读政策、对接产业链资源,解决了从“人”到“企”的系列难题。“即便后来离开,我仍与园区保持紧密联系。辞职创业时,第一时间就想到这里,再次得到大力支持。”他说。

  这样的“护航”并非个例。作为厦门火炬高新区的重要力量,厦门留创园先后通过举办海外创业大赛、建设金砖人才基地、打造专业孵化器等措施,构建了“孵化—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培育体系。

  国际人才科创服务领域 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成功跻身首批“国际人才科创园(示范)建设试点单位”名单,全国仅8家单位获此殊荣。这一成果不仅是对其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标志着其在国际人才科创服务领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此次入选后,厦门留创园明确了更清晰的未来方向,未来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产业孵化区、企业加速区、产业配套区、生活服务区四大功能区,打造“全球引才—精准育才—灵活用才—生态留才”服务体系,为海外侨胞、外籍留学人员等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创业赋能。

  数字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国际人才超1000人,孵化企业近800家,其中6家国际人才企业创业成功上市。在《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竞争力报告(2024)》中,其地区贡献影响力连续三年居首,海外人才集聚排名第二,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前四。

  举措

  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举办国际化创业赛事活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来厦转化科技成果。

  打造人才基金矩阵。打造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基金矩阵,为人才项目提供涵盖种子到PE阶段的资金支持。

  建设创新发展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国际创新人才在厦成果转移转化。

  开展国际化创业培训。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设国际人才培训班或跨境商业实战课程,服务人才科创成果“出海”。

  探索“人才飞地”模式。支持人才开展离岸研发和经营,鼓励国际化人才项目区内注册、海内外孵化、全球化运营。

  打造“类海外”生态。给予国际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运营“全球朋友圈”社群,促进国际人才间技术交流和资源对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