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专家上门“把脉” 推动“智改数转”提质
厦门火炬高新区连续第四年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工作
发布日期:2025-07-16字体大小: | |

  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李舜

  组织专家上门“把脉问诊”,助力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昨日,火炬高新区启动2025年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工作。本次诊断服务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遴选全国范围内优秀的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商,为火炬高新区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作为火炬高新区“益企服务”专项行动的重要一环,智能制造诊断服务过去三年来已为87家企业挖掘433个智能化改造痛点、难点,并推动企业逐步实施智能化改造。其中,已实施改造项目162个,落地项目金额超7500万元。

  “智改数转”(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近年来,火炬高新区依托厦门“双试点”优势(厦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积极构建“一个专业平台、一个专项政策、一支专业服务团队”(即火炬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智能制造转型政策、智能制造服务中心)的服务支撑体系,赋能企业加“数”前行、向“智”登攀。

  着力破解“智改数转”矛盾

  这是火炬高新区连续第四年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活动,为何要持续性地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是解决企业共性问题的有效手段。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数字化服务室主任范忠辉指出,当前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难点已从“不想转”“不会转”转变为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智改数转”往往涉及较多资金投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顾虑。火炬高新区的诊断服务有助于帮助企业明确方向、增强信心,有效化解这一核心矛盾。

  对于企业而言,智能制造诊断服务还有助于解决个性化的难题。火炬高新区企业量道储能近年来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围绕库存流转、产线排单等推出数字化系统,然而,相关系统之间尚未打通,存在“信息孤岛”的情况。公司总裁办主任林崇英说,期待通过诊断,在专家的指导下,打通现有的数字化系统,进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聚焦重点行业 推进“链式转型”

  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具体如何开展?火炬高新区遴选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三家服务机构,并委托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东分院)对智能制造诊断服务进行全过程监理。接下来,这些机构的专家将深入企业现场“出诊”,围绕工厂运营存在问题和实际需求“开方”,为企业编制诊断服务报告,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同时,火炬智能制造服务中心将做好服务跟踪工作。

  与往年相比,火炬高新区今年的诊断服务更突出“链式转型”,诊断企业主要涉及新型显示、电力电器等行业。服务商一方面将围绕细分行业企业的共性需求,复制推广现有的成熟解决方案,降低企业改造成本,使企业转得起、转得好;另一方面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制定方案。

  监理方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东分院评估和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姗姗介绍,今年诊断服务将有两大亮点,一是要求服务商对标先进级、卓越级智能工厂典型场景建设对企业进行诊断,并梳理典型场景清单,按照场景需求给予企业建设方案;二是针对新型显示、电力电器两大行业制定具体的提升方案,从行业的维度助力“智改数转”。

  链接

  火炬高新区已打造一批“智改数转”标杆企业

  在组织专家上门诊断的同时,火炬高新区近年来还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国家智能制造自评估平台,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截至目前,火炬高新区自诊断企业超550家,自诊断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依托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火炬高新区已打造一批示范转型标杆企业,着力推动“智改数转”由“点上示范”走向“面上推广”。例如,天马微电子、友达光电、ABB低压获评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数量占全市75%;科华数据、汉印电子、晶宇光电、乾照光电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占全市3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