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为海归创业人才“助跑添翼”
2025中国海归创业大赛线下直通车暨“海创中国”导师行(厦门站)举办
发布日期:2025-04-25字体大小: | |
 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郭文晨

  

2025(第11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线下直通车暨“海创中国”导师行(厦门站)活动现场。

  

评委提问环节。(本组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报讯 (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郭文晨)在厦海归创业人才项目同台比拼,碰撞灵感。昨日,2025(第11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线下直通车暨“海创中国”导师行(厦门站)活动,在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举行,来自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7个海归创业人才创新项目共展风采。

  中国海归创业大赛由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创园工委”)发起,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0届,累计吸引逾5000个海归项目参赛,带动社会投资超200亿元。本届大赛于3月26日启动,在包括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内的多个园区开设“线下直通车”,胜出的优质项目可直接晋级大赛复赛。

  以赛搭台,以赛促产。大赛不仅为海归创业人才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更架起人才链接高能级创新资源的桥梁,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留创园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合作,通过“资本+服务”的双轮驱动,助力海归人才实现创业梦想。

  项目聚焦前沿硬科技领域

  活动以项目路演的形式进行,各项目代表依次上台介绍技术亮点、应用场景;由厦门鸿石联合投资、福建瀛坤律所、厦门高新投等机构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从技术实力、商业模式、市场潜力等维度对项目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亮相此次活动的创业项目有一个共性特征:聚焦前沿硬科技领域。例如,北洋瑞恒深耕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了“可穿戴脑机共融心智健康平台”,用户通过类似“头环”的可穿戴设备,即可采集脑电波、心率等电生理信号,进而构建个性化的心智模型,用于心理健康检测和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纳智壳以rPPG(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技术为核心,结合AI算法研发健康管理平台,为运动损伤、慢性病、亚健康人群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羽擎智能研发的无人机防撞系统,支持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实时避障……最终,经评审团评审,7个项目均成功晋级大赛复赛。

  “当前,我们正努力开拓消费端应用市场。这次活动有助于我们拓展融资渠道,在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北洋瑞恒副总经理、技术总监冯超表示,活动为海归创业人才提供从政策赋能到资源对接等多方面的支持,令人获益匪浅。

  当好海归人才创新“合伙人”

  海归人才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持续优化生态,当好海归人才创新“合伙人”。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留学人员创业团队超700个,聚集90%来厦创业海归人才,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四。

  全链条式的专业化服务,是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金字招牌”。作为首批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聚焦生物医药、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国际化人才需求,搭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培育链条,免费为人才提供政策解读、项目申报方案。今年培育省市级人才企业近20家、省博士后工作站1家、高质量人才基地3家,至今培育各类人才超240位。

  围绕海归人才普遍关心的融资问题,园区以“创投+基金”为抓手,成立股权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加速母基金,并正积极推动设立创业园孵化器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同时,园区优选400余家机构组建“厦门创融汇”,依托资本、服务机构、高校、产业园等资源“蓄水池”,为不同阶段人才项目提供融资渠道。截至目前,园区投资项目已有2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园区充分发挥“以赛引才”的积极作用,探索构建“市域—国家级—全球”赛会引才模式。除了承办“2025中国海归创业大赛线下直通车”活动之外,园区正精心筹备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和厦大火炬创业成长营。目前通过各项赛事活动,已累计吸引全国各地超6000名留学人才来厦考察对接,促成超50个科技项目落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