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吹响创新发展冲锋号
写在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之际
发布日期:2023-03-29字体大小: | |

    

  我市科创综合实力不断突破,涌现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图为砷化镓功放芯片产业化平台。  (厦门市科技局 供图)

  本报记者 刘艳

  尽管事务繁忙,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的行程表上,一个城市被圈了出来——厦门。今天,他将有一个新的身份——厦门市科技顾问。

  据不完全统计,这两天,20多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陆续抵达厦门,如此重磅的科创阵容,无论是厦门,还是国内其他城市,都难得一见。吸引他们的,是今天召开的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

  科技创新之重要,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厦门首个“千人大会”落脚科技创新,足见科技创新在厦门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足见厦门市委、市政府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切实把发展动能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的拳拳用心和有力行动。下好“先手棋”、勇闯“无人区”、抢占制高点,厦门正开创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变量”的魔力

  人们常用“关键变量”形容科技创新,认为其具有推动“从0到1”突破、“从1到N”跨越的魔力。

  “从0到1”,这正是厦门福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常锋埋头在做的事。“努力了14年,终于看到了曙光。”电话那头,他激动地说。

  3月17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北京发布,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厦门福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温和压力条件下实现乙二醇合成”项目成功入选。

  该项目的推进,得益于充分挖掘“纳米王子”——富勒烯的新功能。“我们走的是最难的底层材料创新之路。目前前期研究阶段已基本完成,即将要做工业中试验证和市场推广。”朱常锋很是感慨。借力产学研,福纳科技推动富勒烯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使得我国在富勒烯这一高新技术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科技创新的魔力有多强?位于海沧的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可以视为一个微观观察标本。

  10年前,万泰沧海一年产值仅几百万元,名不见经传。但产品上市后,企业迎来精彩蜕变。这里的产品,即国内首支宫颈癌疫苗。宫颈癌疫苗创新之路历时10余年,充满艰辛,上市后惠及成千上万女性的同时,也让企业产值成功破百亿,声名鹊起。

  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全球第一支神经生产因子药品、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国内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巴士、全球最先进的柔性AMOLED生产线……一项项新成果,充分展示出厦门创新的硬核“体质”,科技创新供给由量变走向质变。

  去年,厦门GDP增速排名位居全国15个同类城市首位,这其中,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挥着“关键作用”。2022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420.22亿元,包括海辰新能源、瀚天天成在内的388家“含金量”高的科创企业,同比增长超过100%。

  一项排名,佐证着厦门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2022》显示,厦门上升12位,首次入围全球百强科技集群。

  创新生态的魄力

  已走过42年征程的厦门经济特区,血脉里流淌着科技创新的基因。一千多年前,厦门就诞生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苏颂。

  当时针指向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时,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厦门,被放到一个全新的、更高的维度来认知。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我们在百年变局中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也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途径。”魏少军这样表示。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环顾国内,先进城市不断聚力科技创新抢占机遇。再看厦门,城市面积不大,打破空间、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对发展的限制,传统路径行不通,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对厦门而言,科技创新,这既是城市竞争的需要,更是一个经济特区担当国家和民族历史责任的抱负。

  锚定目标,闯难关、涉险滩、蹚新路!

  今天的科技创新,不仅是关键技术的比拼,更是创新体系的较量。立足城市发展实际,遵循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厦门科学、精准地谋划一条科技创新的“厦门路径”。

  这条路径浓缩为“四个一”:咬定“一个目标”,即切实把发展动能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实施“一个工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建设“一个平台”——厦门科学城;营造“一个生态”,也就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气温”适宜,“阳光”“空气”“水分”充足,让企业茁壮成长,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厦门科技创新发展目标直指:打造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无限可能的动力

  产业链、创新链“双向奔赴”,不断激发新动能,这样生动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

  今年年初,厦门钜瓷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比亚迪的投资。 “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在氮化铝粉末这一细分领域,我们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做到了全国第一。”钜瓷科技总经理石磊自豪地说,公司依托北京科技大学秦明礼教授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高品质氮化铝粉末和制品,目前已与国内多家头部企业建立合作,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扩充产线。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从根本上决定着科技创新能够“跳多高”“跑多远”。

  在厦门,一款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设备一经发布就引发多方关注。它配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00kW制氢系统,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个创新产品,来自嘉庚创新实验室。

  “以前一项技术从发展到进入市场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现在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这一大平台,可能几年就能实现。”嘉庚创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郑南峰教授介绍道。设立仅3年多,嘉庚创新实验室已在氢能、锂离子电池、光伏、未来显示等领域,攻克了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项关键技术。

  高标准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筹建海洋省创新实验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厦门充分整合优势研发力量,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核”,努力突破一批“厦门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产品和技术。

  厦门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厦门科学城,在这个春天跑出了加速度。项目储备库入库“高研值”项目150多项,厦门数字工业计算中心、国际领先摩方超高精度3D打印技术项目等近50个项目落地,首个“创新飞地”——厦门科学城(北京)创新成果培育基地启用。

  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及的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此次大会叩开“厦门创造”的大门,进一步吹响创新发展的“冲锋号”,并布下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彩蛋”。

  来自市科技局的信息称,厦门将聘请40位顶尖专家作为厦门市科技顾问,与10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签约多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我们相信,此次大会将一石激起千层浪,科技创新的浪潮,将在厦门奔涌向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