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筚路蓝缕 点燃“火炬之光”——回顾厦门火炬高新区从无到有的过程
发布日期:2021-05-07字体大小: | |

  【开栏的话】

  今年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30周年。30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从弹丸之地到“一区多园”,工业总产值从1.46亿元到超3000亿元,从缺芯少屏到“芯屏云端”全产业链,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光电平板显示产业集群试点、成长性最优的软件园,跻身全国十大集成电路优秀产业园区……不断书写发展奇迹。

  今日起,推出“擎火炬 启新程”专栏,聚焦这座国家级高新区的探索与成就,看厦门火炬高新区如何在过去30年间以创新驱动发展,又如何在新征程上塑造发展新优势。

  

  1990年12月30日,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厦门市湖里区小东山破土动工。(李世平 摄)

  

  初创时期的厦门火炬高新区。(火炬高新区 提供)

  30年,从0到1,从1到N,无数人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打开梦想之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今天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不仅是厦门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在地方经济中担当重任,而且向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进发。202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16位。

  厦门火炬高新区的成长密码是什么?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火炬高新区?不妨让我们回到过去找“原点”,探寻这座国家级高新区从无到有的过程。

  天赐良缘 在特区建设“科技特区”

  历史将铭记这一天,1988年8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拉开了大规模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消息从北京传到厦门,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火炬项目试点的申请。

  “‘火炬计划’即建设一种科技‘特区’,通过提供良好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周全高效的政策措施配套服务,吸引海内外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在‘特区’落户,让高新技术得到孵化,开发成产品,转化成商品,实现产业化。”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蔡望怀说起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创建记忆犹新,他将“火炬计划”形容为“天赐良缘”,“这一构思对于正在谋求‘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厦门来说,不啻一个福音。”

  蔡望怀说,特区建设之初,厦门的科技工作面临“科技实力薄弱、科技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弊端”等问题。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统一了市委市政府的认识,我市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争取兴建了“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这些物质和思想方面的建设无疑孕育了此后‘火炬’的点燃。”

  “具有实质性的推动来自1989年初,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今科技部,下同)主任的宋健和时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的李绪鄂一行来厦考察。”蔡望怀回忆说,厦门市委市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给这两位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考察期间他们多次强调,厦门作为经济特区,一定要在创新管理体制上先行一步。

  经过国家科委同厦门市人民政府的充分酝酿和协商,1990年6月25日,国家科委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就共同创办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协议。此后不久,又批准成立了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

  作为火炬管委会首任主任,蔡望怀清楚地记得,1990年底召开的管委会第一次会议特别提出,“高新区的管理经营模式应该是淡化行政管理职能,强化企业经营体制,要形成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科技和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拓荒起步 最开始面积仅0.7平方公里

  创业伊始,土地和资金是两大难题。“那时候首期土地开发就需要几千万元资金,而当时市财政收入仅四五亿元。”蔡望怀回忆,关键时刻,我市通过市财政拨款、争取国家科委补助和申请银行贷款等渠道多方筹集。

  经反复争取,厦门火炬高新区的选址敲定湖里小东山,当时的小东山是一片丘陵,面积0.7平方公里。如同“螺蛳壳里做道场”一般,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开拓者们勇挑重担,善解难题。

  “当时,在小东山出现了一支由‘7个人、5辆自行车’组成的工作突击队。”蔡望怀说,从创建公司的各项手续,到政府各部门的批文,再从规划、画蓝红线图,到征地拆迁……7个人以“拓荒牛”精神自勉,日夜奋斗,终于朝着点燃“火炬之光”跨出了第一步。

  1990年12月30日,九声炮响打破小东山田野的沉寂,宣告火炬高新区正式破土动工。许多人都记得那天的情形:许久没有下雨的厦门,喜降甘霖,雨水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也开启了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不久,火炬高新区便拿到了第一个国家级荣誉——1991年春天,国务院12号文件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内的全国27个开发区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立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随着一批批企业进驻高新区的热土,园区内生动力持续增强:20世纪90年代,世界500强企业ABB、戴尔相继落户火炬高新区,开启在华发展航程;华联电子、麦克奥迪、玉晶光电等一批企业茁壮成长,为“厦门智造”嵌入全球创新链作出突出贡献……

  “火炬初创不久,管委会提出要做到,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每平方公里100亿元,高新区应在厦门的发展中发挥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在蔡望怀看来,火炬的意涵或就在此:放射光芒和热力,照亮前程,引领未来。(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雷飏 幼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