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走进火炬 > 通知公告
厦门火炬高新区2021年度创新发展指数发布
发布日期:2022-05-17

  2022年5月16日,由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发展指数(2021)》在厦门发布。

  指数基于高新区面临的宏观发展背景和新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为理论支撑,结合厦门火炬高新区发展特色,形成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双创升级、产业引领、开放协同、园区治理4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通过提取厦门火炬高新区2017年到2020年的数据,以2017年为基期,对高新区2017-2020年的创新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深入分析园区创新发展的内在变化。

  指数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稳健步伐

  测算结果显示,2017年至202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发展指数整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以2017年标定100的指数为基期,2020年达到108.25。下设四个一级指数中,园区治理指数最大,达到117.44;其次是产业引领指数,达到106.96;双创升级、开放协同指数分别达到104.53、104.26。这说明“十三五”时期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在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协同,提升园区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指数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双创竞争力持续增强

  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提升。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创新人力投入、政府科技投入均连年增长,尤其是科技活动人员在过去四年实现了50%的增长,从2017年的4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6万人。创新投入增加也带来创新产出的显著增长,每万人知识产权拥有量过去4年实现了73.8%的增长。

  高水平研发机构不断增长。2017-202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数稳步增长,2020年达到83.9家,其中新增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占比全省57.1%、全市100%;新增17家省级各类研发平台,同比增长70%。  

  高能级双创服务平台稳步增长。近四年,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数整体呈增长态势,2020年达到54家,相较2017年增长14.9%,在全国排名第27位。目前园区形成了完善的“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1家,国家级孵化器4家,占厦门市比重均达到40%以上。

  指数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推动产业转型,有效提升产业能级

  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有力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上市企业”的企业创新进阶路线,形成了从小微创新创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到龙头企业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头部企业数稳步增长,2020年为42家,同比2017年增长23.5%;高成长企业数在2020年实现同比41%的快速增长,达到110家。

  主导产业优势日趋明显,形成两条千亿产业链。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跨岛发展战略,构建了以平板显示、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平板显示、软件与信息服务两条千亿产业链,于2020年分别实现产值1433.9亿元、营收1371.2亿元。

  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202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回升,同比增长5.4个百分点,达到27.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近四年连续增长,2020年首度突破20%,达到21.7%,高技术服务业培育成效显著。

  指数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开放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协同发展持续深化

  国际资源不断聚集,加速园区国际化。2017年起,高新区组织中国厦门海外创业大赛,以赛引才,每届均有多个项目入选厦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先后设立海外离岸孵化器、引进新加坡“创士锋”科技园,引进优质国际项目、技术和资本;同时紧抓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契机,加强与金砖国家科技园区交流合作,大力推动金砖国家各类创新主体集聚。2017-202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从业人员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2020年达到1.1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于2020年达到30.0亿元,位居福建省前列。

  布局国际创新创业网络,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的高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始终保持高出口占比,2020年为80.6%,较2017年增长将近10个百分点。此外,园区打造了“一带一路”创业服务平台、硅谷创新创业基地等境外孵化基地,助力本土企业“走出去”,境外授权发明专利数、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含境外孵化器)的企业数均实现持续增长。

  两岸企业协同发展,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突出。作为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推进两岸产业融合,加深企业间交流合作,吸引台资企业来园发展。2020年工业规上台资企业数为47家,较2017年增长6家。同时,园区对福厦泉自创区的经济贡献不断增长,2020年GDP占比达到43.57%,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指数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园区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2017年初,厦门火炬高新区推出“火炬创新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购买创新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运营水平;同时,吸引更多高水平服务机构集聚,提升创新生态环境。自2017年首次推出,“火炬创新券”使用额快速增长,2020年达到1154.6万元,是2017年的40倍,通过“火炬创新券”,企业享受到一定的科技服务费用抵扣,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积极落实税费政策,持续培育一流营商环境。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帮扶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发展壮大,2017-2020年,减免税总额整体增长,2020年达到27.6亿元,较2017年增长29.6%。此外,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福建省率先推出“免企业申报”政策兑现条款14项,获福建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案例二等奖。厦门市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也得到快速提升,2020年位居全国第13名。

  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城融合加速推进。厦门火炬高新区按照“产城融合”理念,积极配套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资源,高质量功能设施数量持续增长,尤其2020年增幅最大,达到56家;制定《火炬高新区“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推动跨岛发展战略纵深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稳步推进。

分享到:
关闭页面 我要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