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XM00203-04-01-2014-001 文号:  
发布机构:   厦门火炬高新区 发文日期:   2014-04-21
名称:  厦门火炬高新区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主要工作
内容概述:  厦门火炬高新区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主要工作
厦门火炬高新区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主要工作
发布时间:2014-04-22 字体大小: | |

厦门火炬高新区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主要工作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

  2013年,火炬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美丽厦门建设、《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修订为契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园区开发建设向前推进和经济稳步发展。

  一、经济运行良好,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一年来,高新区克服宏观经济不景气等不利因素,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火炬高新区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10.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同比增长20.6%,高于全市增速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5.0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7%,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增速8.6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84亿元,同比增长6.67%;出口创汇1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8.25%;完成合同外资3.0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财政总收入73.03亿元,区级财政收入16.52亿元,分别比增10.92%和13.79%。

  高新区光电产业全年累计完成产值949.38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9.68%。计算机及通讯设备产业累计完成产值719.39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37.65%。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28.09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6.7%。软件产业完成收入达170亿元。

  科技部近期公布的全国高新区最新评价结果,在全国10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厦门火炬高新区综合排名前移,由原来的第25位上升至第22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全国第7名,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位居全国第15名。

  二、推进载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

  高新区扩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火炬产业园区北片区的核心区目前已完成工可、环评、市政专项规划初稿等前期工作,农转用、土地征收、一期场平等正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园场平一期完成施工,核心区道路进入招标阶段,创新研发中心正在抓紧施工。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取得新成效,创业园三期 “诚业楼”、科技企业加速器一期均已投入使用,加速器二期正进行施工招标。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已着手前期工作。天马微已完成产线调试,进入稳定生产阶段,二期项目正在洽谈中。725所、特盈科技、火炬特材等8个企业自建项目开工,峻凌二期等6个项目竣工。完成原迈士通和星光豪泰两个地块的收储工作。全年高新区引进外资新项目33个,增资项目24个,新引进和增资的项目中合同利用外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有10个;引进新设内资企业270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新设内资企业14家,内资增资企业226家。新引进及增资项目有祥达光学、宸鸿科技、宸新科技、宸正光电、玉晶光电、尼森米勒、东亚照明、飞砺光电、光菱科技、诚信实业、海纳通科技、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慧通天下、携合创业投资、天工创新、金拾股权投资等。

  三、坚持创新驱动,品牌建设取得新发展

  大力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加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福建省产业人才聚集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或研发机构,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火炬分中心成立。以高新区为主体申报的厦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火炬高新区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乾照光电公司获授福建省首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积极申报对接国家级人才计划、省“百人计划”、市“双百计划”人才项目,新增人才项目27项,2人入选国家第十批国家级人才计划创业人才项目,2人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入选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百家企业之“十大创业领军人物”,1个团队入选第三批国务院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截至目前,累计吸引、培育国家、省、市人才项目101项,全市五成以上“双百计划”创业人才项目落户高新区。

  新增产业化类科技研究开发机构2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名牌产品11件,省著名商标4件,厦门市著名商标5件。截至目前,高新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8家博士后工作站,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2件,福建省著名商标34件,福建省名牌产品50件,厦门市著名商标41件,高新技术企业292家,占全市35.6%。园区企业在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13年度国家火炬计划、2013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百家企业之“创业潜力企业”、“成长性创业企业”榜上有名。弘信电子荣获“中国印制电路行业优秀民族品牌企业” ,厦门优迅荣获第八届“中国芯”最具投资价值企业奖,科华恒盛入选中国最具潜力上市企业百强, 华联电子获评半导体联盟“最具影响力企业”。

  四、加强财政管理,科技金融推进取得新成效

  加强财税管理工作,积极应对新一轮财政体制实施,确保高新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和重点基建项目资金供应。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加强“三公经费”检查。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委属单位财务监督。及时兑现房产税即征即奖优惠政策和社保补贴补差等。

  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类项目扶持,获得各类扶持资金3亿元,其中:2家获2013年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创新型产业集群项目,3家获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43个项目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家列为“863计划”项目,14家获重点制造业技改项目扶持。

  加强投资、担保机构业务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新业态,实施担保业务创新,推进实施与建行合作开展的拟新三板科技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及与招行合作的高新区企业互助计划。设立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京道基金、恒一创投、深创投等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了项目资源共享和联合投资的良性和紧密的合作关系。筹备创建高新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融资服务。鼓励企业改制上市,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高新区新三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省8家提交挂牌申请的企业,有6家来自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的筹建工作,投资参股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五、注重服务企业,园区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积极为企业落实各项政策和拓展市场。加强政策宣讲指导工作,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技术改造、上市奖励、专利资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推介企业,做好展会工作。组织企业参加“6.18”、“9.8”投洽会、台交会、高交会、文博会、北京科博会、海峡论坛、“5.18”海峡商品交易会、海西(厦门)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厦门市校企合作对接会、2013年中国福建海外人才创业周人才与项目等论坛及对接会。“6.18”高新区共组织40多家企业100余人参会,对接项目54个,对接金额5.28亿元。9家企业参展深圳“高交会”,其中4家企业产品获高交会组委会“优秀新产品奖”,均创历史新高。

  积极帮助企业和员工协调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健全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认真谋划,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和行政区的沟通协调,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帮助企业解决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用工、就学、住宿、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问题,B型保税物流中心通关环境进一步改善,火炬(翔安)产业区公交线路得到优化调整。

  六、抓好党建文明建设,园区保持安全稳定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廉政勤政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增强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政治定力;进一步增强了宗旨意识,促进了作风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改革创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结统一。着力解决企业和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好整改落实,做到制度更健全,工作作风更扎实,推动工作更有效。依托驻园包企工作组力量,扎实做好非公党建典型示范点培育、市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建设、“百日攻坚”组建等工作。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立高新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无偿献血、洁净家园、文明交通督导等志愿服务活动。

  加强园区安全稳定工作。以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园区综合监管能力提升,高新区保持总体平稳。

  2014年,火炬高新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到美丽厦门建设中,着力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生产服务同步推进、提升,不断取得园区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新成效。

  全年高新区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合同利用外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高新区财政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和14%。扎实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项目带动,狠抓载体建设,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重点抓好列入省、市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如科技创新园创新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园基础设施及配套、火炬(翔安)产业区市政基础配套设施、火炬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安基地一期基础设施配套、火炬(翔安)产业区科技产品制造加工中心、中船重工厦门725所、天马TFT一期、海西股权投资中心,以及重点预备项目、美丽高新区行动计划三年项目。精心谋划、加快推进厦门火炬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一年拉开框架,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投运”的总体开发目标,精心组织,同步做好产业项目的招商落地、动建。

  强化责任落实,全力做好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管委会领导分工挂钩责任制、项目业主(代建)单位目标管理机制、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机制、一线协调服务推进落实机制,确保年度建设计划目标的实现。推动火炬产业园北片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园建设。实施岛内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中船重工725所、天马徽电子、日本电气硝子等产业龙头项目协调服务工作。

  二、着力做强做优,增强产业发展实力,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大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效益好的龙头项目,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进一步增强高新区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引领力和竞争力。鼓励有市场、有潜力的重点企业增资扩产。积极引进海洋与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重点抓好中航硅谷、海峡现代农研院、日本电气硝子、中电30所、天马微二期、ABB搬迁等项目。积极发展新业态,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发展总部经济。加强 “5+3”现代产业体系相关问题研究,积极谋求产业发展市扶持政策支持,及时出台及完善个性化、具有竞争力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深化细化园区企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园区创新成果宣传,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服务工作。

  鼓励企业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以促进信息消费为契机,加强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加强产业联盟构建。围绕厦门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充分展示高新区在美丽厦门构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着力创新驱动,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强发展推动力

  加快构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产业化基地、科技孵化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吸引央企、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落户。进一步加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积极做好国家、省、市人才计划项目的培育、对接和服务工作,培养和引进高端技术研发、产业领军人才,争取在国家级人才计划创业人才上有新的突破,创建福建省产业人才聚集基地。

  继续抓好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建设。优化厦门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网站的功能,与更多的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完善现有公共技术平台的技术支撑,不断提高平台的服务水平。支持厦门大学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育成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大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与台湾有关单位合作,促进两岸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将育成中心打造成为 “海峡两岸科技与人才合作的示范园区”。

  四、加强财政工作,发展科技金融业,进一步提升委属企业发展竞争力

  坚持 “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原则,进一步做好高新区财政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平衡测算,创新投资模式,保障扩区建设、海西股权投资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对项目的支持。

  完善园区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投融资在资金投向、政策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紧扣科技金融主题,发展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加强对接创投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园区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

  科学优化委属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委属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激励委属企业旨在增强服务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能力的市场开拓与运作。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保障园区安定和谐

  强化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修订管委会工作规则,完善机关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日常政务工作信息沟通交流制度等制度。继续做好《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修订工作,力促早日颁布。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机关效能,坚持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实行主办处室一抓到底负责制。以治庸强素质、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确保决策部署一经做出,就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继续加强非公党建工作,加强非公党建典型示范点培育力度,巩固“百日攻坚”成果。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推进和谐园区建设。继续抓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时协调处理劳资矛盾纠纷,排除各类安全隐患,保持高新区的持续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