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XM00203-15-01-2025-019 | 文号: | 厦高管函〔2025〕30号 |
发布机构: | 厦门火炬高新区 | 发文日期: | 2025-04-29 |
名称: |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07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 ||
内容概述: |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07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
厦门市科技局:
《关于加快厦门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提案》(第20251007号)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根据提案办理工作的要求,我委及时安排专人办理,认真研究相关建议,梳理分析答复重点。
二、措施与成效
为加快厦门市未来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产业集聚的作用,高新区已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加强各区协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高新区重点围绕新型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储能等未来产业领域,鼓励企业针对性布局研发平台,重点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已促成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厦门半导体工业研究院、厦门实证储能科技研究院、厦门时代研究院、京东方厦门创新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厦门创新中心等29个研发创新平台落地;支持企业多元化主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市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联合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发展能级,已培育建设各级新型研发机构47个;在全市率先探索打造“协同创新主体”,已认定首批7个“火炬协同创新主体”,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共性技术攻关等产学研合作、对外开展中试服务等,探索项目成果转化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推动弘信电子、海辰储能、国投智能、国创中心、美图等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厦门市创新联合体”。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加强各区协同发展。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新区正在牵头建立项目对接成果转化融合机制。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争取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紧密对接金砖创新基地、工信部部属驻厦单位、厦门科学城、嘉庚实验室、翔安实验室、鹭江实验室等创新赋能机构,加快构建企业出题、实验室和高校研发、创新联合体中试、园区载体承接、企业量产的创新体系,强力赋能我市产业发展。二是提高项目对接水平,用好创新赋能机构和“外脑”“智库”,细化拓展产业图谱,加大信息收集、线索提供和项目生成力度,创新项目运作模式,引进更多重特大和超大项目。三是促进转化融合落地,依托火炬高新区等产业载体,完善项目对接、技术筛选、成果孵化、人才培养、评价奖励等机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评估为手段,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充分调动企业、高校、人才、金融等各方积极性,推动更多成果落地转化。四是实现成果共用共享,发挥创新赋能机构能力优势,强化与我市产业项目攻坚平台对接联动,匹配能力清单和需求清单,发挥火炬高新区作为全市产业发展探路先行的主平台作用,实现全市成果共用共享,推动市区联动、政策协同、资源共享、数据联通,全流程、全链条、全周期做好成果转化和项目管理,加速一批优质项目成果落地,以高质量项目推动我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为持续推动厦门市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新区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成果转化和区域协同等方面,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深化企业自主创新
高新区加快未来产业技术布局,聚焦新型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天马研究院、厦门时代研究院等现有创新平台提质增效,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项目对接成果转化融合机制,争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强与金砖创新基地、厦门科学城、省创新实验室和高校的深度合作,建立“科技选种、项目育苗、企业栽树、产业成林”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优化政策支持,激发创新活力
优化政策支持,修订《厦门火炬高新区关于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科技攻关、建设各类研发机构,激发企业研发创新活力。
领导署名:吴志伟
联 系 人:黄文浩
联系电话:5380088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5年4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