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把脉问诊”
火炬高新区启动2023年度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发布日期:2023-08-11字体大小: | |

  本报讯(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刘清)继去年为27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一对一”免费诊断服务后,火炬高新区今年再度启动智能制造诊断服务。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启动会上获悉,高新区今年遴选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委托诊断服务机构进行“把脉问诊”,助力制造业企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

  30家被诊断企业的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诊断服务机构以及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人员参加了此次启动会。会议现场明确了诊断服务和监理要求,并为诊断服务机构与企业搭建对接桥梁。

  提供全流程诊断服务

  所谓智能制造诊断,不仅是对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还包含精细化的智能化改造指导。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东分院智能制造中心副主任叶宣辰介绍,诊断服务将结合企业现状评估智能化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出“方子”,为企业编制诊断服务报告,并协助企业落实诊断方案给出的各项任务,跟踪方案实施效果。

  厦门赛尔特电子有限公司是被诊断企业之一,主要研发、生产电路保护元器件,公司数字平台中心总监陈诗艺介绍说,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缩短交付周期、实现精益高效的运营,是公司实行智能化改造的主要目的,“我们将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优化智能化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去年以来被诊断企业

  实施改造项目34个

  “通过此前的诊断,我们发现高新区84.7%以上工业企业进入了智能化转型规划建设阶段。但是,不同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中小企业提升空间较大,民营企业整体智能化水平较为薄弱,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存在‘不敢转’‘不愿转’‘转不起’的难题。”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免费的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帮助企业明确智能化改造路径与方向。

  据介绍,去年,火炬高新区通过专家团队精准服务,为27家被诊断企业定制个性化的智能化改造方案,共挖掘了144个智能化痛点、难点,推动近20家被诊断企业逐步实施智能化改造,已实施改造项目34个,落地金额超2000万元。

  与此同时,高新区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国家智能制造自评估平台,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截至目前,高新区自诊断企业近400家,自诊断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背景】

  打通精准对接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火炬高新区做实做细智能制造服务,赋能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

  针对园区制造企业数字化难点、痛点,高新区对服务资源进行标准化加工、场景化设计,梳理发布了20个产品场景的数字化产品服务手册,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和专业技术支持。

  为促进精准对接,每隔一段时间,高新区都会围绕具体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专场供需对接活动,并组织企业参访标杆工厂,打通精准对接服务“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高新区打造了一批智能制造转型标杆项目(成熟度认证、省级国家级示范工厂申报),并积极宣传推广,有效激发企业转型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