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书写了“以占厦门不到1%的土地,撬动厦门近43%工业总产值”的奇迹。图为高新区内的厦门科技创新园。 (火炬高新区 供图)
这里是经济特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源头供给强劲,原始创新活跃;这里有“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齐聚……这里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书写了“以占厦门不到1%的土地,撬动厦门近43%工业总产值”的奇迹。
时间回到1990年12月,湖里小东山的一声炮响拉开火炬高新区的建设序幕。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火炬高新区自成立起就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与经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迸发的智慧火花已“裂变”为一个个创新的果实。如今的火炬高新区,已成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三高”(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集聚地、厦门千亿产业链(群)主要载体以及创新创业主平台。这里聚集了各类企业8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在此布局项目31个,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7家,超亿元企业300多家,瞪羚企业89家,各级科技小巨人企业600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80家(含新三板挂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00多家,占厦门近五成。
三十年砥砺奋进,火炬高新区已形成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LED、电力电器等六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与此同时,众多企业衍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让高新区的产业版图日趋丰满。
三十年来,高新区紧随特区发展步伐,深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由岛内向岛外转移,助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目前,火炬高新区已建成包括火炬湖里园、厦门软件园(一、二、三期)、厦门科技创新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厦门创新创业园、同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在内的“一区多园”产业发展大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火炬高新区将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弘扬特区精神,以更笃定的脚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大开放创新力度,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在追高逐新的征途中再创新辉煌。
风采
▲ 近年来,火炬高新区主动融入“抓招商、促发展”大局,招引大项目、好项目的同时,持续优化服务,促进项目早落地、快投产。浪潮厦门产业园项目从签约到量产仅用半年时间,图为浪潮信创南方总部制造基地生产线。 (本报记者 郑晓东 摄)
▲火炬高新区已建成完善的“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体系,打造创新要素充分涌流、科技活力竞相迸发的双创生态。图为来自台湾的创业团队在一品创客众创空间内研究无土栽培技术。 (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印记
1998年
▲ 全球领先的IT企业戴尔于1998年进入中国,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图为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与早期中国员工合影。时隔22年,戴尔在厦门已有3家公司,并带动火炬高新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驶入快车道。如今,世界五百强企业在火炬高新区布局的项目达31个。(戴尔公司 供图)
1990年
▲ 1990年6月25日,国家科委与厦门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12月,位于小东山的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破土动工。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火炬高新区自成立起就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与经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 (火炬高新区 供图)
2011年
▲ 2011年的软件园三期诚毅大街还是一片建设工地。
2005年
▲2005年,火炬(翔安)产业区一期通用厂房开工。多年来,火炬(翔安)产业区切实发挥了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和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建设的抓手作用,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如今,火炬高新区已形成“一区多园”的格局。 (火炬高新区 供图)
2020年
▲ 厦门火炬高新区软件园三期发展迅速,是产城融合典范。软件园三期诚毅大街如今已成为配套设施齐全、活力迸发的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