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厦门日报》关于火炬高新区的报道篇目3801篇,其中头版报道730篇;2018年、2017年报道数量最多
2013年6月起,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与《厦门日报》合办新闻专版——《厦门火炬新闻》,每两周发布一期,6年出版133期
【高频词】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火炬高新区坚持跨岛发展,建成了“一区多园”产业发展大平台。重点发展壮大了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力电器、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LED等产业链(群),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文化创意等新兴特色产业链(群),成为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平板显示、软件与信息服务均为千亿产业链。园区聚集各类企业7000多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7家,超亿元企业300多家。
创新创业
火炬高新区重点依托3家国家级孵化器,形成“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模式;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生根型企业-上市企业”的培养路线进阶。截至目前,园区拥有77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近一半;瞪羚企业60家,排名全国第8;设有20多个综合性创新平台,3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近百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博士后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
“三高”企业
从率先实施“515”工程到推动修订《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再到“创新十条”“智能制造十条”和“创新新四条”“促进技术交易”等政策,火炬高新区出实招、重实效,让“三高”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截至今年9月,高新区已有从业人员30万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93名。
厦门火炬高新区聚集各类企业7000多家,超亿元企业300多家。图为软件园三期。(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报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智明
从1990年12月底在小东山田野破土动工播撒“火炬”种子,到2005年“二次创业”建设火炬(翔安)产业区,再到成为福建省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开发区、厦门市首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9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成长的每一步,《厦门日报》都用浓墨重彩的篇章记录。
29年相知相伴,厦门日报见证、记录火炬高新区的奋斗与荣光,并与火炬高新区携手,历经铅与火、数与网的迭代,共同创新新闻内容与题材,创新传播的方法和手段。截至今年10月20日,厦门日报关于火炬高新区的报道超过3800篇,厦门日报与火炬高新区合作的新闻专版——《厦门火炬新闻》已出版133期。
【见证成长每一步】
《厦门日报》记录火炬高新区的发展
1990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
1990年6月25日,国家科委(现为科技部)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就共同创办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厦门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举行协议签字仪式。次日出版的《厦门日报》对此进行详细报道。
1990年12月30日,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那一天,许久没有下雨的厦门,喜降甘霖,雨水滋润了干涸的厦门,也开启了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1992 国际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多
兴建“光厦楼”“光业楼”“创新城”等标准厂房,与外商签约30个项目,投资额为1.4亿美元——1992年,厦门火炬高新区设立一年半后,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路径。
也就在这一年,世界500强企业、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巨头ABB看中了厦门,将其作为来华首站。厦门有关方面和ABB一道成立了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ABB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高科技企业前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火炬”也越烧越旺。
2005 火炬高新区“扩容”为13.75平方公里
2005年,火炬高新区迎来发展的重要节点: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容”为13.75平方公里。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及厦门市的发展现状,火炬高新区在岛外谋划新篇,重点开发建设火炬(翔安)产业区。
《厦门日报》长篇通讯《狂飙突进——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开发建设纪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50天,仅仅1200个小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涉及16个部门至少要140天才能完成的活;不到180天,94栋现代化标准通用厂房拔地而起……每一次创举背后,是火炬高新区的机制创新、协同作战、实干实效、以人为本。
2016-2017 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福厦泉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布局。此后,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市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全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7年3月,厦门日报联合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在头版推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栏题,聚焦火炬高新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举措、经验和亮点。2017年6月,厦门火炬高新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双创基地,系我市首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2018 综合排名进入国家高新区15强
2018年3月,厦门日报联合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在头版推出“火炬高新区当好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主力军”栏题,聚焦火炬高新区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创新创业生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的创新举措。2018年5月,火炬高新区“双创”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并激励支持。2018年,火炬高新区综合排名较上年提升5位,进入国家高新区15强。
火炬高新区同翔产业基地全力保障项目推进。(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打造新闻精品】
《厦门火炬新闻》6年出版133期
2013年6月,基于扩大传播影响力的需要,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与《厦门日报》合作,将内刊《火炬报》升级为专版《厦门火炬新闻》,每两周发布一期。6年来,《厦门火炬新闻》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优化采编流程,创新版面风格,提升报道质量,成为展现厦门火炬高新区发展亮点的重要平台。
6年来,《厦门火炬新闻》经过五次改版,在报头设计、版面格局、栏目设置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如,今年顺应传播新趋势,将以往边栏动态改为标题新闻,更加“短平快”;主打文章的包装上多采用图表,同时文字更精练,使报道更易读。
在选题方面,《厦门火炬新闻》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重大时间节点。如今年开设“壮丽70年、点亮新火炬”栏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舆论氛围;开设“火炬追梦人”栏题,讲述新时代火炬人追梦故事。
除了凸显“新闻性”,报道火炬高新区工作亮点、动态之外,《厦门火炬新闻》更有“服务性”特色。如六年来,《火炬新闻》报道了数百家园区中小企业的成长故事,这些报道彰显火炬高新区“双创”成效的同时,更助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受到企业的欢迎。
从选题策划,到现场采访,再到报道撰写、后期的编辑等,每一期《厦门火炬新闻》,都是火炬高新区与厦门日报有关采编人员不辞辛劳、群策群力、头脑风暴产生的结晶。截至目前,《厦门火炬新闻》已出版133期,面向未来,《厦门火炬新闻》将持续创新,打造精品。
【图志】
1990年6月26日 本报头版刊登国家科委(今科技部)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就共同创办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道。
1990年12月31日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的消息在厦门日报上见报。同时,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建设发展公司成立。
2005年8月4日 《厦门日报》长篇通讯《狂飙突进——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开发建设纪实》生动再现火炬高新区火热的建设场景。
2013年6月14日 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与《厦门日报》合作的专版《厦门火炬新闻》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