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新区动态 > 媒体聚焦 > 媒体信息
《海峡导报》:把政策讲透 把服务做精
全市人才政策宣讲会走进火炬高新区,助“三高”企业谋发展
发布日期:2019-08-26

  

  ▲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为台湾创客提供专业服务

 

 

   

  ▲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人才在火炬高新区聚集

 

 

  厦门的人才政策有哪些?补助的力度有多大?该如何申请?日前,全市人才政策宣讲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举行,会上,专家们为到场的近400名全市重点企业、“三高”企业代表进行了一一解答。

  为贯彻落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在全市招商大会和“三高”企业发展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厦门近期陆续完善了人才住房、落户等一系列政策,以吸引和支持更多优秀人才来厦创新创业。在宣讲会上,不仅有关于厦门重点人才政策解读及厦门人才安居、落户、个税返还政策的解读,火炬高新区还为企业就园区内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及产业人才政策申报时注意事项等答疑解惑,切实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使精准有力的惠企政策落到实处。

  1 用好用活政策为厦门引才留才育才

  厦门元谷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元谷”)是火炬高新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节能监控产品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厦门多条隧道的城市照明节能综合管理系统都来自该企业。

  当天,该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陈志敏早早便来到会场,仔细聆听了关于厦门市引进台湾人才的相关政策。“我这次是带着任务来的,宣讲会对我的帮助很大。”陈志敏笑称。原来,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去年起,厦门元谷陆续从台湾引进了10多位台湾交通领域的专业性人才,目前陈志敏正负责公司台湾人才的申报工作。“根据政策,这次有4人能申请台湾特聘专才,享受相应的补贴。”陈志敏表示,有了政策支持,有助于更多台湾高新技术人才带着技术投奔厦门,让厦门企业的路越走越宽。

  除了配合开展全市的台湾人才政策,火炬高新区多年来还通过产业合作、技术交流、人才项目对接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园区产业对台湾人才的吸引力: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的挂牌成立,为台湾创客提供了一个更专业的圆梦平台;不断修订众创空间政策,鼓励众创空间引入台湾创客项目,引导一品威客、爱特众创空间等单位在台湾设立起离岸孵化器,建立更高层次的两岸融合创新机制;助力芝麻开门创客汇建立与台湾青创总会、高雄市青创协会、台北APP创意园区等机构的互动,成功引进高雄市青创协会在创客汇设立“高市青创(厦门)育成中心”,为台湾创业青年间接构筑了强大“事业线”。据统计,目前火炬高新区内在孵台湾创客项目数已突破200个,园区累计吸引台资投资额达85.3亿美元,引进台资企业约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吸纳就业人数61139人(其中台籍人员超过3000人)。

  与此同时,园区派出招商骨干赴台开展招商宣传推介,主动对接台湾高校、研究院所、产业园区、产业协会等机构,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平台化、机制化、常态化发展。其中,与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三方共建的清华海峡研究院,构建了一个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与台湾拓扑产业研究所签约,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了更新的合作模式。

  2 做好精准服务扫除人才发展后顾之忧

  “这里政策好,产业基础好,服务更好。”提起火炬高新区的服务,厦门紫硅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张峰赞不绝口。今年年初,他看中了火炬高新区内优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础,决定从北京回厦门创业。据张峰介绍,为帮助企业快速落地,厦门创新创业园不仅协助他申请各种相关补助,还免费提供代办公司注册手续。“仅用了不到三天时间,就帮我把公司注册好了,让我对园区的工作效率有了新的认识。”

  然而这仅是火炬高新区开展企业精准服务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园区积极发挥政策扶持引领作用,以政府管理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通过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服务效率,使园区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一站式”享受主要政务服务与园区服务;深入企业一线,走访企业问需求,全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协调解决有关环保、税务、关务、招工、政策补助、安全维稳等问题;引进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具备国际业务的高端中介机构,助力园区向创新型、国际化园区升级,引导产业联盟助力企业协同创新、跨界融合发展;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优化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推进金融产业与服务创新、支持和引导基金集聚发展、强化金融服务保障等,多措并举,积极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金融创新生态,促进园区创新创业型企业生根发展。

  此外,火炬高新区还在积极对接国家和福建省、厦门市高层次人才项目的同时,针对目前生活成本高、房价过高等突出问题,加大人才房政策优惠力度,扩大政策覆盖面,推出远低于市场价的人才公寓,帮助高端人才在厦“安家落户”;坚持产城融合,以企业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从空间规划、功能布局、生活服务配套等多个方面完善园区综合环境,持续推进创新社区、邻里中心等配套建设,为园区人才的工作和创业之路,扫除“后顾之忧”。

 

  导报记者 邬眉 通讯员 管轩 雷飏 文/图

分享到:
关闭页面 我要打印